Saturday, December 12, 2009

欧拉是如何做到的?(四)-e,Pi和i:欧拉恒等式命名的由来



原文链接 http://www.maa.org/editorial/euler/How%20Euler%20Did%20It%2046%20e%20pi%20and%20i.pdf






数学上最为著名的公式,在所有的科学中被写成两种不同的形式:

e^{\pi i}=-1  or e^{\pi i}+1=0


同时,这也被人们称作Euler恒等式,Euler公式或是Euler等式。无论它长什么样,被叫做什么,它都在人们评选的各种各样的“排行榜”的前列。最早的是在1988年由Mathematics Intelligencer的David Wells发起的“最漂亮的定理”的调查。然后是2004年由Physics World的编辑们选出的“最伟大的等式”,最后是2007由美国国家数学协会的"Euler的最伟大的定理"






不管人们称它为方程,等式还是恒等式,也不管它被写成什么样的形式,几乎所有人都将发现的荣耀归于Euler。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为什么人们将此功劳归于Euler,因为他从未以这两种形式写下这个公式,也因为他并不是第一个知道这个公式背后隐藏的事实的人,更因为他自己将这个公式的发现的功劳归于他的导师,Johann Bernoulli。在本期专栏中,我们将会追寻Euler恒等式的源头,看看Euler所做出的贡献,并考虑这个恒等式是否被正确命名。






阶段一:1702至1729


有两个公式与Euler恒等式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个我们称之为Euler方程:


e^{i\theta } =cos\theta +isin\theta



欧拉恒等式是欧拉方程在\theta =\pi 的时候的特殊情况,第二个方程被称为棣莫弗(DeMoivre)公式:


{(cos\theta +isin\theta )}^{n} =cosn\theta+isin\theta



下面是Euler方程的一个简单变换

{(cos\theta+ison\theta)}^{n}=(e^{i\theta} )^{n}  ={e}^{in\theta}=cosn\theta+isinn\theta



棣莫弗公式与Euler公式之间的关系可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1712年,英国数学家Roger Cotes(1662-1716)在研究螺旋线的弧长的时候,似乎是第一个发现与Euler方程等价的公式:


ln(cosq+isinq)=iq




只需要将公式两边做为e的幂,就能够得到Euler公式,但很明显,Cotes从未做过这样的变换。并且,Cotes在1716年就与世长辞,还来不及发表他在这个领域的大部分研究成果。







我找不到太多有关于棣莫弗是如何发现他的公式的,例如他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当他发现这个公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Mactutor告诉我们:


棣莫弗在1722年发表的文章中的公式形式显示,它与他在1707年发表的文章中的公式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Cotes和DeMoivre都住在英国,生活在Newton-Leibniz争论的年代,欧洲大陆的科学家们都刻意的无视英国数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同时,在英吉利海峡的例外一端,Johann Bernoulli(1667-1748)正在揭示着复数的一些几何性质。1702年,他给出了一个公式,用来表示一个以原点为中心,半径为a,夹在x轴与(x,y)之间的扇区的面积:


\frac{aa}{4\sqrt{-1} }ln\frac{x+y\sqrt{-1}}{x-y\sqrt{-1}}



25年之后,在1727年,Bernoulli与他年轻的学生Euler一同研究等式y={(-1)}^{x} .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负数的自然对数。Bernoulli认为ln(-1)=0,因为:


0=ln(1)=ln(-1*-1)=2ln(-1)



同样的推导适用于所有的负数。但是令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他们同样能用令人信服的推导“证明“ln(-x)=ln(x)


Euler在Bernoulli1702年发现的公式中,将x=0带入,得到了四分之一圆周的面积。于是他认为\frac{aa}{4\sqrt{-1} }ln(-1) 是非零的有穷的数。但是如果先前Bernoulli计算的ln(-1)=0是正确的话,那么扇区的面积将为0.Bernoulli认为这个解释无法信服,这件事情就慢慢的平息下去了。






如果Euler能够就他的证明更深人的看下去的话,他就能够发现圆周的四分之一面积为\frac{\pi a^{2} }{4} ,那么他就得到\frac{a^{2} }{4i}ln(-1)=\frac{\pi a^{2} }{4}  ,就能得到ln(-1)=\pi i.从这个公式,随即就能得到e^{\pi i}=-1 ,但是Euler并没有走到这一步。






两年之后,Euler发表他有关与Gamma函数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一个例子中,他告诉我们一个特殊的无穷乘积的值为\frac{1}{2} \sqrt{iln(-1)} ,这个值与直径为1的圆的面积的平方根相同。






直到1729年,已经有四个不同的科学家,DeMoivre,Cotes,Bernoulli和Euler(两次),发现了欧拉恒等式背后隐藏的本质,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人意识这个的重要性,也没有人写出我们今天熟悉的式子的形式。






阶段二:十八世纪四十年代

让我们跨越到1740年代,那个时候,Euler正在写他的伟大的著作”无穷分析小引论“(Introductio in analysin infinitorum,这本书被称为数学史上的七大著作之一)。Euler将他在四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本书上,但是当他完成之后,他却难以找到人为他出版这本书。最后,在1784年他找到了瑞士的一个出版商出版了这本书。时至今日,许多认为,这本书是他们读过的最为伟大的一本数学著作。






这本书的第八章叫做”来自圆的超越量“,在这一章中,Euler第一次将sines,cosines当作函数对待,而不是线段的比率,而这一做法大大推动了将函数做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的趋势。






Euler在这一章节的第一部分中建立了sine,cosine和tangent函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今天知道的性质十分的相识。然后,他使用复数做为自变量。他告诉我们”既然{(sinz)}^{2}+ {(cosz)}^{2}=1,我们可以分解称为(cosz+isinz)(cosz-isinz)=1


他然后叫我们考虑以下的乘积:(cosz+isinz)(cosy+isiny),展开之后变为


cosycosz-sinysinz+(cosysinz+sinycosz)i,这样可以得到



(cosy+isiny)(cosz+isinz)=cos(y+z)+isin(y+z)



这样,乘法就能表示称为多次的相加,在文章的后面,他给出了以下这个公式:


{(cosz\pm isinz)}^{n} =cosnz{\pm}isinnz



这个就是DeMoivre公式。我们不清楚Euler是否知道DeMoivre已经做出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这本书里面,Euler一般不给出引用来源。他也似乎没有考虑,在n不会整数的情况下,这个公式是否还是正确的。


从DeMoivre公式,他计算到:


cosnz=\frac{{(cosz+isinz)}^{2} +{(cosz-isinz)}^{2}}{2} sinnz=\frac{{(cosz+isinz)}^{2} -{(cosz-isinz)}^{2}}{2}



他将z取无穷小,使得sinz=z,cosz=1,然后取n为无穷大,使得nz=V,V是一个有穷数,然后就得到了sine和cosine的泰勒展开。那些对十八世纪数学家们使用的无穷分析方法不熟悉的读者,可以先阅读Euler的《无穷分析小引论》的前四章,或者是用现代数学的极限语言将Euler的论述重新叙述一遍。




在本章后面的几段,Euler使用这个变换过的DeMoivre公式,取z为无穷小,j无穷大,使得jz=v,v为有限数,得到


cosv=\frac{{(1+\frac{iv}{j} )}^{j}+{(1-\frac{iv}{j} )}^{j} }{2} sinv=\frac{{(1+\frac{iv}{j} )}^{j}-{(1-\frac{iv}{j} )}^{j} }{2}



但是当j取无穷大的时候,e^{z}={(1+\frac{z}{j} )}^{j}  ,因此这些公式可以等价于:


cosv=\frac{{e}^{iv}+{e}^{-iv} }{2} sinv=\frac{{e}^{iv}-{e}^{-iv} }{2i}



将这两个等式分别乘上2和2i,然后相加,就能够得到Euler方程:e^{iv}=cosv+isinv


Euler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实际问题中的sines和cosines。他从未考虑过v=\pi 时的特殊情况,他也从未明确写下Euler恒等式。


历史的判决

虽然早在十八世纪初,DeMoivre,Cotes,Bernoulli和Euler各自手中都已经有足够能够发现Euler公式的线索。但是他们当时所做的研究并不是建立在Euler公式上,因此当时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发现这个公式也是合情合理的。



Euler恒等式这个名字有一点点问题。虽然这只是Euler方程的特殊形式,但似乎他从来就没有写下过这个恒等式。我无法考证究竟是谁第一次写下这个恒等式。当是数学界对Euler恒等式这个名字也很满意,也没有人提出异议。






这是数学中最为优美的方程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