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s. Show all posts

Tuesday, June 1, 2010

《送你一颗子弹》

我很久都没有看这种随笔式的文章了。有人说,看了这本书,会爱上作者刘瑜,如果这是真的话,我想我应该处于恋爱阶段了。

这是一个文科女博士,一个爱吃猪头肉,喜欢欣赏电线杆文学的文学女青年,一个喜欢崔健,话剧,讨厌伟大领袖的反动女愤青,一个时而关注生猪肉价格,时而关注世界和平进程,不气馁,爱自由,有召唤,有着26条裙子的女性。她的文字恬静,随性,干净,生动,有趣,就像炉火前给你读的童话,近在眼前,小故事里面有着大道理。虽然没有韩寒文字般的锋芒与刻薄,却不失灵性与幽默。却也不同于老罗文字的粗犷。虽然平易近人,却又不像窗户纸一般,让你随意点破。


Thursday, May 20, 2010

《英语阅读参考手册》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相信英语的语法书,参考书之类。原因有很多,一是有太多的滥竽充数的书,二是暂时也没有英语考试的需要,三是自己理想中的参考书总是没有出现。不久之前,笑来老师在他的博客上介绍了叶永昌的这本《英语阅读参考手册》,第一次知道了这本书的光荣岁月和它哪辉煌的前身。一本参考书能做到这个地步,它在它的家族之中也可以傲视群雄了。

买之前,先到了卓越上看了看本书的目录,我觉的这正是我需要的一本书,虽然不能说理想,但是离理想只有一线之隔。豆瓣上,本书的评分是9.7,许多之前的老读者,都对这本书大加赞赏。今天,新书到手,大致翻了一下,我觉的这是我买的最好的一本有关英语学习的书籍。如果要说有什么缺陷的话,我觉的是封面。我对书的装帧要求挺高的,如果一本书有多个版本,我会选装帧最好的一本。参考书的装帧应该以简洁为主,这个我赞成,可是这大块的深蓝和大红,还是刺伤了我的眼睛。除此之外,一切都还是满意的。


Tuesday, May 11, 2010

《九人》

好久没有这么持久专注的看这么一本书了。看了大概六份之五,剩下的也不想看了。就像译者何帆老师说的,他翻译到伦奎斯特去世后和奥康纳辞职的时候,也就索然无味了。这和我以前看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在往丈原,《红楼梦》里林黛玉去世,《水浒》里宋江招安,《射雕英雄传》里华山论剑结束,就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心情是一样的。


美国最高法院对于美国人民来讲,是个相比与其他两个权力分支来说,更为神秘的地方,更不用说对于你我这样的天朝草民了。如果你骨子里面有那么一点点的八卦基因的话,又碰巧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方式的生活比较向往的话,这本书应该很适合你的。其实,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最高法院所判决和推翻的一个个经典案例,对于美国民众的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从堕胎到种族隔离,从言论自由到同性恋,每一个判决都牵扯到美国民众最为重要的权利与自由,这一个个的案例就是美国宪政历程上的一个个脚印。虽然本书只是叙述了近20年来,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最为稳定的“九人”班子的故事,但以小见大,加上书中的一些脚注,也能够对以前的历史与判决有个简单的了解。更何况,原作者加了许多八卦的料,让原本比较枯燥的法律变的妙趣横生。


Thursday, May 6, 2010

《网民的狂欢》-The Cult of the Amateur

我们已经习惯了网络上那免费的音乐,海量的信息,随处可得的新闻,却很少去思考,这些信息的源头在哪里。Web2.0的时代,是一个草根英雄的时代,任何人拿起键盘,抄起鼠标,就可以打天下的时代。用户内容生成的模式,让无数的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焦点,而众多用户生成的内容,给了我们无穷的选择,同时也为那些想要为人类文化留下脚印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YouTube的出现,让电影明星的梦想变的不再遥远;Wikipedia的出现,让知识的共享不在遥不可及;Blog的出现,让人人都有了呐喊的平台;BT/eDonkey的出现,让免费音乐,电影,盗版软件无处不再;Facebook/Twitter的出现,地球变的更小。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言人。

似乎,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空前繁荣的时代,文化艺术利用用新时代的数字技术迅速的发展。可这一切究竟是坚实的,还是如海市蜃楼一般的幻影?我们所热爱的,会不会最终断送了人类的文明,将我们淹没在一堆毫无价值与品味的二进制代码中?在如今狂热的数字时代中,这本书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一个会让你震惊,让你思考的声音。


Saturday, May 1, 2010

《我的奋斗》

一个嚣张跋扈,玩世不恭的胖子,也有他内心温柔的一面。人们更多的只是知道他那流传于网上的语录,却不知道他择善固执,诚实,正直,宽容的一面。在他的牛博网,是许多人公民意识的启蒙之地,是许多公众事件交流的平台。这物欲横流,虚伪,狡诈的时代中,他的话语,是这个时代虽然微小却弥足珍贵的财富。


Thursday, April 15, 2010

《宇宙过河卒》

昨天晚上,看了《科幻世界》10年三月译文版的长篇-《宇宙过河卒》,除了结尾我觉的结束的有点似乎仓促,整体上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篇小说的。

这是一个星际探险的故事,但是探险并不是故事的主题。故事的梗概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已经有了探险星际的能力,并且有了多次成功的例子。这一次,来自世界各国50名最为优秀的各个领域的精英,将前往一个距离地球42光年的星系,而这次的目的是寻求人类可居住的星球,而他们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地球的外星殖民者。

飞行时间大概要5年,可是过了一年多的时候,飞船出了意外,减速器坏了。这意味着他们将无法正常停下,一旦强行停下,他们的命运只有死亡。而他们也无法到飞船外去维修。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向前,永远的向前。

这些都不是重点。其实当他们踏上飞船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他们很可能就不会再回到地球了,无论探险是否成功。就算是回到地球,由于时间的膨胀,肯定也是物是人非了,十几年的飞行时间,地球上已是数十年春秋。可现在,他们面临的处境是,他们成为了“流亡者”,绝对的“流亡者”。他们并非怕死,而是没有了生活的勇气与意义。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良好,可以保证他们数十年的生活,可这数十年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意义就是等死。

飞船不得不断的加速,加速。虽然他们的主观时间只过去了两年,可是宇宙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0年,他们的亲朋好友,早已经死去。没有人再记得他们了,没有人,永远也不会有人惦记他们。甚至于他们的故土,民族,国家还存不存在,都还是一个问题。记忆里面依然鲜活的地球记忆,变的如此陌生。

当他们终于可以维修飞船的时候,宇宙时间已经过去了数百亿年。这意味着,太阳系消失了。地球永远的不存在了,他们是这个宇宙中最后的人类,最后的五十个人。他们只能去寻找一个适合他们生活的星球。可是这个时候,宇宙也老了,宇宙也在慢慢死去,宇宙在不断的坍塌,直的奇点,然后再进入到另外一个振荡周期,一个新的宇宙诞生了。至于他们如何在宇宙坍塌和大爆炸中活下来,成为宇宙初期的唯一生物,这些都不重要。最吸引我的是文中的两个阶段,一个是知道地球上已经过去成百上千年,你原来居住的那个社会永远再也不会跟你有任何的联系。另一个是宇宙变老,渐渐死去,太阳系早已经不复存在,他们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宇宙孤儿”。

其实这样说,可能感觉不是特别的大。其实可以作这么一个假设,当你有一天,离开你最熟悉,最眷恋的城市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得知,那个城市突然塌陷了,那快土地不复存在了,你所有的家人朋友,你所熟悉的社会一瞬间都不存在了。你这时候的感觉,乘上个几倍,就是书中人员的感觉了,只是他们的感觉加上无比的空虚,寂寞与绝望。


Friday, February 19, 2010

书店和书店是不一样的

在最新一期的央视四套的《天涯共此时》的节目中,一位来自台湾的人士,介绍到,如果到了台北,诚品书店是不可不去的一个地方。
诚品,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对于许多喜爱读书的朋友来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标志。它成为了“居住在台北的一百个理由”之一。是台北的一个文化商标。已经成为了一个吸引华人的景点。更重要的是,它那宽敞舒适的环境,人性化的服务,先进的经营理念,浓郁的文化范围,以及周边相应的配套设施,使得逛书店成为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仅仅是买书。这也使得书店,不再是一个书店。没有机会去诚品,从网上找了一些图片,发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有这么一块立锥之地是多么的不容易。在上海有一家连锁书店,叫“季风书园”,其中最大的一家在陕西南路地铁站阴暗的地下室里面,上面就是繁华的淮海中路,这是我最喜欢逛的一家书店。其实原因很简单,里面没有五花八门的教辅书,也没有什么word速成之类的书籍。这是一个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书店。在这里的感觉和在上海书城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在上海书城,我就有一种想要尽快离开的感觉,而在季风,我有种非要每个书架都看过去的冲动。在这么一个类文化沙漠的地方,能有这么一捧清泉,不能不说是非常幸运的。在网络书店快速发展的今天,只要是正常的书籍,都能从网上以更为低廉的价格购买到,更不用说还有强大的淘宝。09年的时候,季风与上海申通地铁的合同到期,面临着租金涨价等一系列的问题,季风面临着搬离陕西南路的命运,许多读者甚至在豆瓣掀起了保住季风的活动,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季风与上海申通地铁续签了合同,留在了陕西南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在即,上海市政府愿意投入几千亿给世博,却不愿意给予季风一点点的帮助,上海叫嚣着要成为世界一流国际大都市,殊不知,这顶大帽子戴上去,怎么看怎么像土财主。有钱未必真富贵,三代才成世家子。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洞穴奇案》


谁看谁知道。应该把大学里面的什么毛邓三丢到一边去,让学生看《1984》《动物农场》《民主的细节》和这本书。

Sunday, November 29, 2009

How Eulder Did it



Euler, you are so amazing. You are not human being. Are you ET or is there any gods on you? The theorems and proofs you provided two hundred years ago are so elegant, they are the outstanding work only God can make. Anyway, you are not alone. You are one of the brightest star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aturday, November 28, 2009

Discworld·Sourcery

    特里·普拉切特(1948-),英国著名幻想小说家,有“幻想小说家超级巨星”之称。




 普拉切特自一九八三年开始创作供成人阅读的“碟形世界” (TheDiscworld)系列,以讽刺、幽默的笔调塑造了一个神奇却又真实的幻想世界,目前已经完成三十多本,但故事还在继续……该系列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作者本人也因此获得“英国最佳幻想小说奖”,并因其“为文学做出的贡献”于一九九八年在英国女王的生日庆典上被授予英帝国的“四等勋爵士”称号。




 特里·普拉切特是当代最著名的幽默奇幻作家,同时也是英语文坛最具影响力的讽刺作家之一。被人誉为“笔锋犀利、擅于讽刺的J·R·R·托尔金”。深受读者推崇的“碟形世界”系列奇幻小说是普拉切特的代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该系列从1983年《魔法的颜色》问世算起,到2006年,共出版了36部长篇小说,其中多部被改编成了漫画、动画、舞台剧、电视剧、广播剧、桌面游戏和电脑游戏等。截至2007年2月,普拉切特的作品在全球累计销售5000万册。现在大陆出版了的只有四本:〈魔法的色彩〉〈异光〉〈平等权利〉〈死神学徒〉(来自百度百科)

    新的一期《科幻世界·译文版》的长篇小说是《碟形世界·大法》


Saturday, October 17, 2009

今日福州路一游

    上海的福州路被成为文化一条街,因为在这条街上有很多的书店与文化用品商店。从人民广场沿着福州路,沿着右侧向外滩的方向走去,你一路上会碰到音乐书店,大众书局,上海古籍书店,上海书城,如果从马路对面往回走的话,会碰到外文书店,商务出版社,艺术书店。



    音乐书店不大,当然是卖一些CD和音乐有关的书籍,转了一圈,没什么兴趣,就出来了。


    大众书局,二楼一层店面,有点宽大,和一般的新华书店一样,只不过人文类的书多了点,其它的没什么特别的。


    上海书城,也就是新华书店,果然没有辜负它城的这个名号。七层楼,人群熙熙攘攘,吵吵闹闹。我不喜欢这种喧嚣的感觉,书店不应该是这样的。常有报纸说现代人不看书了,但要是这里一看,人人都抱着一摞一摞书而出,获得精神食粮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给人一种假象,我们进入了全民读书的时代了。当然,读总比不读好,读一点总比一点不读好。

    上海古籍书店,有四层楼。一层主要是卖点人文类的书和一些畅销书,我去的这天,还有一个极其小型的签售会。二楼这跟古籍有很大的关系了,中华书局,岳麓,上海古籍等老牌的出版历史古籍类书籍,终于有了大展宏图之处。三楼是打折书店,看看了,没什么值得我看的。四楼是旧书市场,我没有上去,我猜想应该和北京潘家园,琉璃厂之类的一样,只不过,我还是喜欢像琉璃厂那样的沿街小店面,不喜欢大楼层小柜台的形式。



    外文书店,在这里逛了许久,主要是希望能买几本原版的书回去,一方面是,读原版小说是提高英语的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大大的增加词汇量。二是希望能够习惯读英文的文章,因为很多第一手的资料都是英文的,更多的资料是连中文的都没有。而且在墙不断增高的情况下,李笑来老师说到,学习英语其实是突破墙的最好工具。(原文有出入,记不清了。)外文书店有四层,主要是逛了第一层,买了George Orwell的《1984》和《Animal Farm》,以及《Shorts Shorts》和《So Great American Short Stories》,和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国内近7000万的党员,我想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中文版本,再有多少人看过英文版的,再就是原汁原味的德文版的。就让我这个党外人士看看英文版的吧。

    商务出版社的书店很小很小,两层,可是每一层都站不了几个人。第一层主要是港台版的书和经济书籍,以及商务版的一些招牌大字典词典之类的。你一上二楼就看到一面墙,熟悉的黄色,绿色,蓝色和橘黄色,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汉译名著。



    艺术书店,很有艺术气息的一个书店,各种字帖,素描,国画,油画。。。你就置身于一堆艺术的书的海洋之中。这里买了两本的硬笔字帖。
    福州路的后半段的两边,都是一个个文化用品商店,笔墨纸砚,中外艺术用具是应有尽有。

Monday, October 12, 2009

20091012购书单





太史公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Tuesday, October 6, 2009

Monday, August 24, 2009

A new kind of science

A mazing book, a new view, a wonderful software, a great author. So expensive and I cannot by one in China. Could someone give me one copy?

Friday, August 21, 2009

《胡同档案》铅笔画

这周在淘宝的读库店上买了《胡同档案》的铅笔画,又买了两个配套的镜框,一拿到手,就急急忙忙的挂了起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直希望能有个像北京四合院那样的小院子,清净自然,有个很大的院子,干净整洁,园中有两三棵亭亭如盖的大树,树下是一簇簇的花草,一个大缸,养着几尾的金鱼。一个块雕刻精美的影壁,一个藤架。YY强国啊!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世界的渊源-女人性器官的真相与神话 》

周末在verycd上下了这本书,众网友纷纷说,这个资源是他们下的最快的资源之一.我用实验证明了,他们讲的都是真的.许多网友表示,希望看到图文并茂的书籍,那么我只能说,要让你们失望了.我用亲身经验告诉你们,里面没有图片.嗯,其实还是有的,只不过还不如你的中学生物教科书上的图片.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1975-2005)

前几天在淘宝上看到了这本书,立刻就从一个台湾同胞的店里面买了下来。定价是399台币,淘宝上是80,包邮,台湾的书真贵。这位台湾的小妹妹,始终不登订单号,害的我一直以为她没发货,就算货到了,我也没办法确认收货,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关系。。。
这本书拿在手上的感觉很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看到了许多经典的专辑《之乎者也》《出塞曲》《生命中的精灵》《天天天蓝》《搭错车》《橄榄树》《让我欢喜让我忧》。。。一张张耳熟能详的专辑,就在手中流过。在九十年代中期,台湾的一些音乐人,评选了从75年开始的百佳唱片。在本世纪,又评选了近10年的百佳唱片。可以说,这两百张唱片就是台湾流行音乐的三十年来的一个发展历史。

Monday, August 17, 2009

二十年来看的书

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爱收集书的人.也记不清了,我到底是几岁开始接触书籍的了.自我懂事的时候,我就对着家里的一个书橱.这个书橱的书是父母积攒下来的吧.在那个时候,我看的最多的是一种小学生作文刊物,具体名字是什么也记不清了,要等到回家再去看看才知道了.我真正记得最清楚的一套书,是《简明儿童百科全书》,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是翻译过来的,精装硬皮本.应该是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买的吧,那个时候对百科全书特别着迷,一直希望能拥有一套百科全书.主要是这个书名吸引了,百科嘛,肯定是什么知识都有,就这样,我就被忽悠了.那一套百科全书,其实没看完,也没真正的看,主要是内容不喜欢,外国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书也出的不一样,比较不适合.我梦想中的百科全书,是想条目一样的,列出世界上无数个最大,最多,最高,最长....还有美国有几个洲,每个洲有什么特色之类的东西,显然,那套百科全书没有满足我的这种怪癖好.后来我才觉的,要是当初给我一本吉尼斯记录大全的话,不准我真会把它当成百科全书的.
后来,我有了另外一套的百科全书,叫《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四大本一套的,应该很多跟我一样年纪的人都看到过,我现在在新华书店都还有看到.当时一本都还挺贵,所以不是同时买的.买的第一本是橘黄色的,是科技那一本,当时买的时候,只有这一卷,还有点破损.可是拿回家跟当宝贝一样,被我排在了家中藏书的第一位.后来有一次,我爸爸出差,刚好在外面看见了另外的两卷,就给我背回来了.要知道,这一本就等于半本的辞海啊!他那个时候到家应该是晚上十点多了吧,已经睡下的我还是很兴奋的起来看了看.最后一本,我记得跟社会有关,蓝色的.所以现在看这四本书,蓝色的那本最新,橘黄色的那本都褪色,有点泛白了.到了我初三的那年寒假,流年不利,住院了,市立医院刚好就在新华书店的对面.一天,挂完瓶,称阳光还好,就到书店去,看到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百科全书》电子光盘版,四张,50元.那个是在2001年的时候,50块在我们哪里,很多了.而且当时住院,我知道家里花了不少钱.可实在想要.父母一是见我十分想要这套光盘,再着又是住院中,就给我买了这套光盘.后来我就常常在电脑前面看这套书,这套电子书还有配乐,我挺喜欢的,后来我发现,百科全书,真的是工具书,硬看还真的是不行.后来
在某年小学六一的时候,我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小学时候的六一,是我一年之中少数可以让我到永安城中,并且花多一点买书的机会.(另两个机会是春节和生日),尽管到永安城中当时坐18路车只要15到20分钟.我还记得,这一套书是十本,第三辑吧(可能),黑色书皮,用一个橘色的盒子装着,好像也是50块,那个时候是1997年前.我把这套书列为当时我藏书的第二名,仅次于那本橘色的百科全书.家中还有两本是五六十年代出的,应该是第一辑的《十万个为什么》,好像是天文卷和医学卷,白色底橘黄色的皮.(怎么这么多的橘黄色?).不过我比较喜欢第二辑的数学卷,因为它比较厚,相比于第三卷的数学卷来说,我看的更明白.
我是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繁多的家庭,爸爸,妈妈,大舅舅,大舅舅的大媳妇,二舅舅的二儿子,三舅舅的三女儿,二伯伯,三伯伯的小儿子,四伯伯的小女儿和女婿,大舅舅的大媳妇的哥哥嫂嫂姐姐...都是老师,各种各样,从小学的中学,从高中到幼儿园,从音乐到体育,从语文到化学,什么都有.我自己住在一个学校里面.这是一个小乡镇的学校,就两栋楼,前面是教学楼,后面是教职工楼.因为是教职工的子女,所以借书就格外的方便.从我家窗口就能看到图书室的门口有没有开着.图书室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师看管着,他有时在放假或是周末的时候,会到图书室里面做事情,比如整理东西,印考卷资料什么的(那个时候给学生发的资料考卷都是手动油印的,就跟你们在电影里面看到地下党印传单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就会跑到图书馆里面去借书.暑假的时候,一般我都是一次性借四五十本书,当然其中很多是漫画书.虽然这个图书室很小,但是当时已经觉的很多书了.我在这里看了整套上百本的《机器猫》《七龙珠》《阿拉蕾》等等.因为学校每年都会进一些书,有这么几套书我印象挺深刻的.有一套类似于百科全书的书,有上百本,书皮是比较硬的纸做的.比如有讲中国历史的,就每个朝代一本或是两本;有讲金属的,就稀土金属讲一本,贵金属讲一本,惰性气体讲一本.还有一套书,好像叫做少年文库,里面有五本一套的《上下五千年》,很好看.还有一本叫《古都西安游记》,让我对西安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一直至今.还有一本书图片的书,讲的是一个科学家缩小身体到人体里面旅行.有一本科幻小说,是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里面的几个故事,我现在还记得一个大概,跟杨贵妃有关,说是她的一个后代后来回西安来探询先辈的遗迹.
上了初一,那个初中也有一个图书室,也很小,比我所在的小学多那么两个书架吧.还不是开放式书架,还是找目录卡那样的小抽屉.我没借过几次.我最有印象的是我借过一本《海底两万里》.不过没看完.初二的时候,我转到了永安一中,反正我在这个初中时期里面,没有在这个学校借过一本书,我甚至都没意识到这个学校有图书馆,虽然这个学校有幢很高的号称是图书馆的东西.直到我上了高一高二,图书馆才算真正的建立起来,但是使用率似乎不是很高,一个是书不多,第二个是书都太久太老了.三是品种单一了一点.不过我竟然能够在这个图书馆里面找到一本《堆垒素数论》.借过几次书,可是书名都忘了.整个中学期间,看了很多的传说中的小说,我觉得我以后都不会再看小说了,除了网络武侠除外.《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那个时候看的,虽然对剧情都知道,但书还是第一次看,因为知道剧情了,而我又是以剧情为主的人,所以看的快,书中大段的诗词歌赋都被我通通跳过.那个时候还看了《家》《春》《秋》《子夜》《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还有一些梁实秋,李敖,鲁迅,《老人与海》《格列弗游记》,还有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契可夫小说选》.哈利波特中文,我买了前五本,第六本和第七本看的是电子书.那个时候我还喜欢一套书,叫做《院士科普书系》,只是每本书比较贵,我们这个小城市也没有卖,只是在三明买了两本,装帧很不错的.初中的时候,非常喜欢数学,一心想要当个数学家,以为参加数学竞赛就是通向数学家的一条道路,后来我发现,这真**是放屁,这完全把我对数学的兴趣给弄没了,要是当初我不看那些数学竞赛的书,多看点什么华罗庚陈景润写的科普书就好了.高中的时候,参加了化学竞赛,幸好带我化学竞赛的那个老师很好,虽然在化学竞赛上没什么结果,但能认识这么一个好老师,也是很值得的.我也是从高中的时候开始看《读书》的,虽然很多文章根本就不知道在讲什么,可另外一些文章我还是知道在讲什么的.高中的时候,开始有上网,可能这段时间对书籍的接触就少了一些,或者是作业多了?我也忘了.不过那个时候,我喜欢上网看一些武侠小说,不过也就看了几部,看多了也觉的没有意思了.我还记得一个网站,叫做-亦凡公益图书馆,我记得上面还有什么《灯草和尚》什么之类的香艳文学,看了几部,有一部我现在真后悔没有留下来.好像是从高一吧,我开始看超星图书(我终于想起了,我为什么纸质的书少看了),当时的年费是一年一百,我前后是三年(四年?),我在上面大量的下书籍,但是看了没几本.但我看到喜欢的书,不管看不看,我都要下. 我记得当时是一个小时三元上网费,现在是没什么,当时可没敢多上.我记得当时为了纪念钱学森,出了一本钱学森的手稿,超星上面有,我尝试了一下就放弃了.要知道,我是电话线64K上网的,那本书一页就上M了,一本上千页,白花花的银子啊,更何况我又不看.高一那年暑假,我们到厦门大学化学竞赛培训,我从厦门背回了十几本书,最后我觉的这些书都是浪费,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会买?有黑格尔的《美学》《小逻辑》康德的《纯粹的理性批判》《数学分析》(还是下册)《群论》(就算是现在我也还是一知半解),我真不知道读高一的我怎么会买这些书?难道我在厦大待了一会就觉的自己变成了科学家?厦大一共去了三次,每次都有买书,除了第一次比较离谱之外,其它都还好.毕竟我们这种从小地方出来的人,一下子看到有那么多的书,还是会被震撼到.遗憾的是不能进到厦大的图书馆看一看.
上面都是书,其实还有许多的杂志和报纸.有《少年科学》《中国少年儿童报》《小学生周报》《数理天地》《杂文选刊》《咬文嚼字》.《少年科学》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非常喜欢的一本月刊,当时有个看我长大的阿姨,经常要到城里去,我就会托她给我带来.先别说这本书的科学,这本书还有连载小说,我一直都非常喜欢上面的科幻小说.《少年儿童报》《小学生周报》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喜欢,并且是我剪报的来源.可是我发现,它们后面越来越差,不知道是我年龄大了,不喜欢它的内容还是什么原因,我对它们旧的报纸很有感情,现在还收着一大摞.《数理天地》是因为当时有参加一个叫"希望杯"的数学竞赛,后来觉的这本书也挺好的,就定到高中.《杂文选刊》就是拿来消遣的.还有一本叫《咬文嚼字》,可以加强你的咬文嚼字的水平.至习题解答于《故事会》《读者》这一类的就不说了,都是零买的.
第一次进到交大的包玉刚图书馆,我被震撼到了,虽然后来意识的,这个图书馆在国内高校来说是挫中之挫,跟交大在国内高校中的地位根本不符(虽然本来也不怎么样).但人总是在比较中发现不足的,反正比永安一中的图书馆大多了.在这四年里面,借了很多的书,有为了考试,借的《高等数学习题集》《线性代数辅导》《概率论》《大学物理习题》《信号系统课后习题解答》《数学分析》《数字信号处理》等等之类的.有为了文学兴趣借的,《数字密码》《天使与魔鬼》《黄金罗盘》《陆小凤》《楚留香》《白玉老虎》《卫斯理》之类的.有为了自然科学学术兴趣《近世代数》《数学建模》《离散数学》《密码学》,专业兴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TCP/IP协议》《Cisco交换机与路由器》《VHDL》《汇编语言》《算法设计》各种编程的书籍.还有像《文革中的周恩来》《费曼传》红学书籍,游记,《中国建筑史》《爱的艺术》《中国雕塑史》《李敖大全集》《古埃及艺术》《英文写作》还有一本讲述性变态的书等等之类,唯一遗憾的是,看的很多,消化的很少.在图书馆的一楼,有一个阅览室,那里的书很全比较新,有的书书库里面没有,这里有,但是不能借出来.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常到这里来看书,但是只能看一两个小时,站久了会累,因为这个是个空调阅览室,座位很抢手的.学校里面有两个主要的书店,清华书店和昂立书店.基本上教材都能在这里可以买到,除了特别偏的选修课.后来开了一家叫学人书店,主要是卖人文类的书籍,这里的环境好,书多,而且人文类的书多,不像另外两家.这里还有空调,有音乐,有座椅,很多学生都喜欢到这里来逛,虽然不见的会买.我在这里贡献了不少银子,我的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商务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本讲述量子物理发展商的书,《人间词话》《古文观止》《美国众神》等等,另外两家主要是计算机方面的,著名的《The art of the computer programming》,《Linux简明手册》《现代密码学》冈萨雷斯matlab版《数字图像处理》《Effect C++》《Thinking in C++ Vol2》《Unix》《Window程序设计》《加密与解密》等等.每到毕业的时候,是学生卖书的时候,也是我买书的时候,首先是买教材,然后是买书,还是买到一些便宜货《C++类库参考》《汇编语言(老罗的书,非罗永浩)》.
工作了,主要是在季风和网上买书.季风买的都是人文类的,像刘瑜《民主的细节》孟森《明史讲义》萧一山《清史大纲》钱穆的《国史大纲》黄仁宇《万历十万年》《中国大历史》《胡适文集4》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蛛丝马迹》《悖论的简史》余英时《重寻胡适的踪迹》章太炎《国学概论》《中国封建社会》《纸上的味道》等等.在china-pub和当当上买的就大多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文方面的也有,像三卷《Inside SQL Server2005》《css禅意花园》《STL源码解析》《高等数学引论一》《概论论基础教程》《近世代数概论》《JQuery In Action》《什么是数学》《听杨绛讲往事》《数码摄影手册一二》《这里是北京三四》《代码之美》《天书夜读》《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Microsoft .NET框架程序设计》《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Windows驱动开发技术详解》《软件调试》《你必须知道的.NET》《秦汉史》《傅雷家书》《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等等。
书买的很多,看的很多,记住的少,理解的少。我属于记忆性健忘,有的东西记得很久,有的又记不住。现在发现记忆力有点下降了,不是好事情啊。。。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我只是在收集书,虽然说书非借不能读,但有本实体书在手中的感觉还是很好的。我还有个习惯,同样是一本书,我会选装帧好看的,就算他价格会贵

Sunday, August 16, 2009

民主的细节

推荐一本书,<民主的细节>.


盲目的爱国青年看了,可以考虑一下你们的爱国方向是否正确,是否理智.爱国也是一项技术,也是需要科学的,否则就变成了伪科学.小心爱国变成了害国.
自以为是的民主进步人士看了,看看人家是怎么弄民主的,怎么争取到,这也是一门学问,别真把自己当进步人士了.
想拿来做装饰的人就算了,说真的,装帧不是太好看.
想拿来当闲书的人,这显然比<知音><读者>好很多.
想了解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你们可能会比较失望.
想了解一下西方政治文化的,你可以马上去网上订一本.
我买嘛,是因为听说写书的醉钢琴姐姐是个漂亮的才女(哥大哈佛读了七年)
据说现在已经印了三次,12000本,导致六月份第一次印刷,当当瞬间就没货了,中国网友纷纷表示关心,新的词语"政治性缺货"就此诞生.作者,醉钢琴不得不在网上辟谣,表示这本书还没有帅到惊到党中央.我的季风买的时候,转了三圈,就是没找到,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