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7, 2009

二十年来看的书

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爱收集书的人.也记不清了,我到底是几岁开始接触书籍的了.自我懂事的时候,我就对着家里的一个书橱.这个书橱的书是父母积攒下来的吧.在那个时候,我看的最多的是一种小学生作文刊物,具体名字是什么也记不清了,要等到回家再去看看才知道了.我真正记得最清楚的一套书,是《简明儿童百科全书》,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是翻译过来的,精装硬皮本.应该是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买的吧,那个时候对百科全书特别着迷,一直希望能拥有一套百科全书.主要是这个书名吸引了,百科嘛,肯定是什么知识都有,就这样,我就被忽悠了.那一套百科全书,其实没看完,也没真正的看,主要是内容不喜欢,外国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书也出的不一样,比较不适合.我梦想中的百科全书,是想条目一样的,列出世界上无数个最大,最多,最高,最长....还有美国有几个洲,每个洲有什么特色之类的东西,显然,那套百科全书没有满足我的这种怪癖好.后来我才觉的,要是当初给我一本吉尼斯记录大全的话,不准我真会把它当成百科全书的.
后来,我有了另外一套的百科全书,叫《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四大本一套的,应该很多跟我一样年纪的人都看到过,我现在在新华书店都还有看到.当时一本都还挺贵,所以不是同时买的.买的第一本是橘黄色的,是科技那一本,当时买的时候,只有这一卷,还有点破损.可是拿回家跟当宝贝一样,被我排在了家中藏书的第一位.后来有一次,我爸爸出差,刚好在外面看见了另外的两卷,就给我背回来了.要知道,这一本就等于半本的辞海啊!他那个时候到家应该是晚上十点多了吧,已经睡下的我还是很兴奋的起来看了看.最后一本,我记得跟社会有关,蓝色的.所以现在看这四本书,蓝色的那本最新,橘黄色的那本都褪色,有点泛白了.到了我初三的那年寒假,流年不利,住院了,市立医院刚好就在新华书店的对面.一天,挂完瓶,称阳光还好,就到书店去,看到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百科全书》电子光盘版,四张,50元.那个是在2001年的时候,50块在我们哪里,很多了.而且当时住院,我知道家里花了不少钱.可实在想要.父母一是见我十分想要这套光盘,再着又是住院中,就给我买了这套光盘.后来我就常常在电脑前面看这套书,这套电子书还有配乐,我挺喜欢的,后来我发现,百科全书,真的是工具书,硬看还真的是不行.后来
在某年小学六一的时候,我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小学时候的六一,是我一年之中少数可以让我到永安城中,并且花多一点买书的机会.(另两个机会是春节和生日),尽管到永安城中当时坐18路车只要15到20分钟.我还记得,这一套书是十本,第三辑吧(可能),黑色书皮,用一个橘色的盒子装着,好像也是50块,那个时候是1997年前.我把这套书列为当时我藏书的第二名,仅次于那本橘色的百科全书.家中还有两本是五六十年代出的,应该是第一辑的《十万个为什么》,好像是天文卷和医学卷,白色底橘黄色的皮.(怎么这么多的橘黄色?).不过我比较喜欢第二辑的数学卷,因为它比较厚,相比于第三卷的数学卷来说,我看的更明白.
我是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繁多的家庭,爸爸,妈妈,大舅舅,大舅舅的大媳妇,二舅舅的二儿子,三舅舅的三女儿,二伯伯,三伯伯的小儿子,四伯伯的小女儿和女婿,大舅舅的大媳妇的哥哥嫂嫂姐姐...都是老师,各种各样,从小学的中学,从高中到幼儿园,从音乐到体育,从语文到化学,什么都有.我自己住在一个学校里面.这是一个小乡镇的学校,就两栋楼,前面是教学楼,后面是教职工楼.因为是教职工的子女,所以借书就格外的方便.从我家窗口就能看到图书室的门口有没有开着.图书室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师看管着,他有时在放假或是周末的时候,会到图书室里面做事情,比如整理东西,印考卷资料什么的(那个时候给学生发的资料考卷都是手动油印的,就跟你们在电影里面看到地下党印传单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就会跑到图书馆里面去借书.暑假的时候,一般我都是一次性借四五十本书,当然其中很多是漫画书.虽然这个图书室很小,但是当时已经觉的很多书了.我在这里看了整套上百本的《机器猫》《七龙珠》《阿拉蕾》等等.因为学校每年都会进一些书,有这么几套书我印象挺深刻的.有一套类似于百科全书的书,有上百本,书皮是比较硬的纸做的.比如有讲中国历史的,就每个朝代一本或是两本;有讲金属的,就稀土金属讲一本,贵金属讲一本,惰性气体讲一本.还有一套书,好像叫做少年文库,里面有五本一套的《上下五千年》,很好看.还有一本叫《古都西安游记》,让我对西安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一直至今.还有一本书图片的书,讲的是一个科学家缩小身体到人体里面旅行.有一本科幻小说,是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里面的几个故事,我现在还记得一个大概,跟杨贵妃有关,说是她的一个后代后来回西安来探询先辈的遗迹.
上了初一,那个初中也有一个图书室,也很小,比我所在的小学多那么两个书架吧.还不是开放式书架,还是找目录卡那样的小抽屉.我没借过几次.我最有印象的是我借过一本《海底两万里》.不过没看完.初二的时候,我转到了永安一中,反正我在这个初中时期里面,没有在这个学校借过一本书,我甚至都没意识到这个学校有图书馆,虽然这个学校有幢很高的号称是图书馆的东西.直到我上了高一高二,图书馆才算真正的建立起来,但是使用率似乎不是很高,一个是书不多,第二个是书都太久太老了.三是品种单一了一点.不过我竟然能够在这个图书馆里面找到一本《堆垒素数论》.借过几次书,可是书名都忘了.整个中学期间,看了很多的传说中的小说,我觉得我以后都不会再看小说了,除了网络武侠除外.《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那个时候看的,虽然对剧情都知道,但书还是第一次看,因为知道剧情了,而我又是以剧情为主的人,所以看的快,书中大段的诗词歌赋都被我通通跳过.那个时候还看了《家》《春》《秋》《子夜》《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还有一些梁实秋,李敖,鲁迅,《老人与海》《格列弗游记》,还有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契可夫小说选》.哈利波特中文,我买了前五本,第六本和第七本看的是电子书.那个时候我还喜欢一套书,叫做《院士科普书系》,只是每本书比较贵,我们这个小城市也没有卖,只是在三明买了两本,装帧很不错的.初中的时候,非常喜欢数学,一心想要当个数学家,以为参加数学竞赛就是通向数学家的一条道路,后来我发现,这真**是放屁,这完全把我对数学的兴趣给弄没了,要是当初我不看那些数学竞赛的书,多看点什么华罗庚陈景润写的科普书就好了.高中的时候,参加了化学竞赛,幸好带我化学竞赛的那个老师很好,虽然在化学竞赛上没什么结果,但能认识这么一个好老师,也是很值得的.我也是从高中的时候开始看《读书》的,虽然很多文章根本就不知道在讲什么,可另外一些文章我还是知道在讲什么的.高中的时候,开始有上网,可能这段时间对书籍的接触就少了一些,或者是作业多了?我也忘了.不过那个时候,我喜欢上网看一些武侠小说,不过也就看了几部,看多了也觉的没有意思了.我还记得一个网站,叫做-亦凡公益图书馆,我记得上面还有什么《灯草和尚》什么之类的香艳文学,看了几部,有一部我现在真后悔没有留下来.好像是从高一吧,我开始看超星图书(我终于想起了,我为什么纸质的书少看了),当时的年费是一年一百,我前后是三年(四年?),我在上面大量的下书籍,但是看了没几本.但我看到喜欢的书,不管看不看,我都要下. 我记得当时是一个小时三元上网费,现在是没什么,当时可没敢多上.我记得当时为了纪念钱学森,出了一本钱学森的手稿,超星上面有,我尝试了一下就放弃了.要知道,我是电话线64K上网的,那本书一页就上M了,一本上千页,白花花的银子啊,更何况我又不看.高一那年暑假,我们到厦门大学化学竞赛培训,我从厦门背回了十几本书,最后我觉的这些书都是浪费,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会买?有黑格尔的《美学》《小逻辑》康德的《纯粹的理性批判》《数学分析》(还是下册)《群论》(就算是现在我也还是一知半解),我真不知道读高一的我怎么会买这些书?难道我在厦大待了一会就觉的自己变成了科学家?厦大一共去了三次,每次都有买书,除了第一次比较离谱之外,其它都还好.毕竟我们这种从小地方出来的人,一下子看到有那么多的书,还是会被震撼到.遗憾的是不能进到厦大的图书馆看一看.
上面都是书,其实还有许多的杂志和报纸.有《少年科学》《中国少年儿童报》《小学生周报》《数理天地》《杂文选刊》《咬文嚼字》.《少年科学》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非常喜欢的一本月刊,当时有个看我长大的阿姨,经常要到城里去,我就会托她给我带来.先别说这本书的科学,这本书还有连载小说,我一直都非常喜欢上面的科幻小说.《少年儿童报》《小学生周报》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喜欢,并且是我剪报的来源.可是我发现,它们后面越来越差,不知道是我年龄大了,不喜欢它的内容还是什么原因,我对它们旧的报纸很有感情,现在还收着一大摞.《数理天地》是因为当时有参加一个叫"希望杯"的数学竞赛,后来觉的这本书也挺好的,就定到高中.《杂文选刊》就是拿来消遣的.还有一本叫《咬文嚼字》,可以加强你的咬文嚼字的水平.至习题解答于《故事会》《读者》这一类的就不说了,都是零买的.
第一次进到交大的包玉刚图书馆,我被震撼到了,虽然后来意识的,这个图书馆在国内高校来说是挫中之挫,跟交大在国内高校中的地位根本不符(虽然本来也不怎么样).但人总是在比较中发现不足的,反正比永安一中的图书馆大多了.在这四年里面,借了很多的书,有为了考试,借的《高等数学习题集》《线性代数辅导》《概率论》《大学物理习题》《信号系统课后习题解答》《数学分析》《数字信号处理》等等之类的.有为了文学兴趣借的,《数字密码》《天使与魔鬼》《黄金罗盘》《陆小凤》《楚留香》《白玉老虎》《卫斯理》之类的.有为了自然科学学术兴趣《近世代数》《数学建模》《离散数学》《密码学》,专业兴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TCP/IP协议》《Cisco交换机与路由器》《VHDL》《汇编语言》《算法设计》各种编程的书籍.还有像《文革中的周恩来》《费曼传》红学书籍,游记,《中国建筑史》《爱的艺术》《中国雕塑史》《李敖大全集》《古埃及艺术》《英文写作》还有一本讲述性变态的书等等之类,唯一遗憾的是,看的很多,消化的很少.在图书馆的一楼,有一个阅览室,那里的书很全比较新,有的书书库里面没有,这里有,但是不能借出来.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常到这里来看书,但是只能看一两个小时,站久了会累,因为这个是个空调阅览室,座位很抢手的.学校里面有两个主要的书店,清华书店和昂立书店.基本上教材都能在这里可以买到,除了特别偏的选修课.后来开了一家叫学人书店,主要是卖人文类的书籍,这里的环境好,书多,而且人文类的书多,不像另外两家.这里还有空调,有音乐,有座椅,很多学生都喜欢到这里来逛,虽然不见的会买.我在这里贡献了不少银子,我的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商务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本讲述量子物理发展商的书,《人间词话》《古文观止》《美国众神》等等,另外两家主要是计算机方面的,著名的《The art of the computer programming》,《Linux简明手册》《现代密码学》冈萨雷斯matlab版《数字图像处理》《Effect C++》《Thinking in C++ Vol2》《Unix》《Window程序设计》《加密与解密》等等.每到毕业的时候,是学生卖书的时候,也是我买书的时候,首先是买教材,然后是买书,还是买到一些便宜货《C++类库参考》《汇编语言(老罗的书,非罗永浩)》.
工作了,主要是在季风和网上买书.季风买的都是人文类的,像刘瑜《民主的细节》孟森《明史讲义》萧一山《清史大纲》钱穆的《国史大纲》黄仁宇《万历十万年》《中国大历史》《胡适文集4》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蛛丝马迹》《悖论的简史》余英时《重寻胡适的踪迹》章太炎《国学概论》《中国封建社会》《纸上的味道》等等.在china-pub和当当上买的就大多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文方面的也有,像三卷《Inside SQL Server2005》《css禅意花园》《STL源码解析》《高等数学引论一》《概论论基础教程》《近世代数概论》《JQuery In Action》《什么是数学》《听杨绛讲往事》《数码摄影手册一二》《这里是北京三四》《代码之美》《天书夜读》《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Microsoft .NET框架程序设计》《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Windows驱动开发技术详解》《软件调试》《你必须知道的.NET》《秦汉史》《傅雷家书》《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等等。
书买的很多,看的很多,记住的少,理解的少。我属于记忆性健忘,有的东西记得很久,有的又记不住。现在发现记忆力有点下降了,不是好事情啊。。。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我只是在收集书,虽然说书非借不能读,但有本实体书在手中的感觉还是很好的。我还有个习惯,同样是一本书,我会选装帧好看的,就算他价格会贵

1 comment:

  1. 小弟爱乱花钱呀。。。
    可以自己买一本来包得好看些嘛:P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