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受害者,我写过很多篇blog痛骂这些不人道的教育制度。最近看了一些文章和blog,一股无名的悲愤之火从心头升起。我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借着SB会的春风放假之际,在这漆黑无人的夜里,痛诉我的血泪史,矫情一番,借以抚慰我受伤的心灵。
上过国内高中的人,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高二的时候会进行文理分班。我的数理化一向都是很好,并且我很讨厌背书,更别说那荒诞无聊的政治。其实我一直以来对历史都很感兴趣,可是每次看到考卷上面的所谓“鸦片战争的意义?”,你得一二三四的列出早已经编好的答案,或是某某某生于几年,再精彩的历史也会变的索然无味。我的高一班主任有一次私底下对我爸爸说,她觉的我报文科可能会更适合我。我当时听了,觉的她怎么会得出这么一个可笑的结论。我的其他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我会报理科,无论是从我的成绩还是从我的倾向上来看。我不知道她当时为什么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多年以后,我回想起她当时的猜测,也许是对的。一直以来,我对许多人文学科都抱有浓厚的兴趣,直到现在,我依然在大量购买和阅读历史与人文类的书籍。而我也愿意将时间投入其中。我不知道,如果我一直从这条路上走下去,也许对我会更好一些。可是这万恶的文理分科,让我无从选择。让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或是让众多蒙昧无知的中国家长,去为将来数十年的生活做一个重大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很荒谬的选择。当大多数的孩子对自己后几十年的生活根本就还没有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的时候,还未对人生,对自己的兴趣有很好的认识和规划,就只给他两条路走,这和将他推到火坑中有什么区别?并不是每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都成熟到能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着一个能给自己提供有效帮助的开明的家长,更别说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的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最后为这一切买单的,只能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高考的时候,我所在的省是先考,然后估分报志愿。相比前几年的,考之前就先报志愿来说,算是一点点的小进步。我当时估分是630分左右。相比与我平时的分数,是个较低的分数。应该是能上厦大,与我一直期望的北大就没希望的。考之前,满怀希望,考完之后,就满不在乎了。我知道我自己,只要不出意外,比如答题卡填错了之类的,厦大之类的我肯定可以考上。稳定点的话,复旦,浙大之类的。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可以捞到北大清华的尾巴。厦大也算是能接受的范围,我也就有恃无恐。
人总是有侥幸的心理,厦大不久就不在我考虑的范围之内。范围就缩小到中科大,交大,浙大。我爸爸还带我到我所在中学,他的一个同学那里,三个人分析了半天,最后回家,决定报交大的信息安全。我觉的这是我人生中做的最大的一个错误之一,我至今依旧悔恨不已。其实从我初中开始,我的目标是北大的数学系,当然,梦想破灭之后。我就倾向与中科大以及浙大的物理系。可这时问题来了,周围的亲戚开始给你建议了。比如,中科大在合肥,地方不好,而且待在这种学校只会死读书;物理系这种地方出来不太好早工作;上海这个城市很好;最扯淡的理由是,江XX也是从交大出来的。当然,他们不是反对,而是很委婉的给你建议,最后加上一句,最后的决定权还是你。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小门小户人家,没见过多大的世面,觉的交大也算是国内的名校,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信息安全这个专业听起来又很拉风,稀里糊涂的就报了。后来听有关人士讲,我的那些老师对我报考交大很不以为然,因为我估分只有630,他们觉的我上不了。我就想,你们当时就不不能提醒一下吗?最后我的成绩是662。我不知道这种惨无人道的报志愿的方式毁了多少人的梦想?多少人生就断送在这条路上?
有的人会说,路是自己走的,哪里读书不是读?当然,这是绝对的。可是对于我这种志大才疏之人,我非爱因斯坦之辈,你如何让我自己开辟一条自己走的路?如果哪里都能读书,MIT就不是MIT了。本科四年,是我痛苦的四年。原本有许多计划,理想的我,硬生生的将四年荒废了。原本就很扯淡的专业,加上假模假样的专业课,混乱不堪的教学计划,虚假浮躁的学风,每当想起这四年的时光,心里总是很难受。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四年给你挥霍,而这四年又是最黄金的四年。我觉的我选择上海,选择交大,选择信息安全是我最大的错误之一,我本不应该属于这里。有的人会说,我都只强调客观原因,不提主观原因。我是个意志薄弱的人,没有什么耐性,容易受环境影响。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好的环境,可能还能帮助我改善。如果当初我不听身边的人讲什么合肥城市不好啊,中科大里都是书呆子之类的混帐话。也许我今天心里会好受一点。
当我刚进交大的时候,一位学长就劝我准备出国,我当时不以为然。现在回想,再次的后悔不已。在人生的选择上,我一次又一次的站错方向。虽未满盘皆输,却已方寸大乱。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