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又是统治者愚民的一个手段,历代统治者以及历代的中国人,对孝都是很看重的,有着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传统。在一般民众和统治者看来,一个孝顺的人,就是一个好人。你只要打着一个孝顺的口号,似乎你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够蒙上一层光芒。即使坑蒙拐骗,要是有了孝这个挡箭牌,不仅不会受到谴责,说不定还能流芳百世。十年寒窗,求取功名,书,只不过是仕途上的一块垫脚石,敲门砖,殊不知,在古代的中国,孝,也是走向仕途的一条捷径。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叫做“举孝廉”,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父母逝世,需守孝三年,这时候,你最好能在坟墓边上搭个草棚,终日以泪洗面,三年下来,形容枯槁,走路都要人扶。这时候,大家就会纷纷的翘起大拇指,称赞你是“人间至孝”。明代的张居正,因为父亲去世,但是不愿回家守孝,以至于放弃首辅之职,断送自己的改革之路。虽然万历“夺情起复”,但朝中御史依然不遗余力的攻击他留恋高位,不讲孝道。张居正不得不多次表明要回家守孝,最后还是万历处置了几个出头鸟才镇压下去。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的变态要求,和社会传统,中国古代就出现了许多变态的故事。郭巨为了能让自己的母亲多吃一口饭,就要将自己的儿子活埋,就为了省下这么一口食物。王祥为了让继母吃上活鲤鱼,自残般的卧到冰上,以求化冰求鲤。孩子对父母,应该是百依百顺的,若是有一点的忤父母的意,就要背上不孝的骂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仅仅是因为不喜读四书五经,就被贾政骂的是七混八素的,视为忤逆子。贾政打宝玉,王夫人劝的时候,只能说,“炎天暑热,打死宝玉事小,惹的老太太不自在”。中国文化对孝的理解,已经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竟然可以不顾自己孩子的安危,视生命如草芥,随意残害,对父母的一切不合理要求,言听计从。即使是自残,也在所不惜。
中国的道德观充满着变态的理解,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变态的思想,却依然强压在民众头上,起着隐形愚民的作用。虽然忠君爱国已经不提了,但是,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成为了新的愚民手段。西方的孝的观念,虽然看起来有点单薄,但实际上却充满温情。不仅仅充满着人情味,也对孩子充满了尊重与平等,保证了孩子的独立性,不仅是生活上的,也是思想上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